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7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在2004年9月號推出占超過半本篇幅的全球暖化專題,總編輯艾倫(Bill Allen)在編前語中爽快招認,這個專題將「招來大量憤怒的投書……有些讀者甚至可能因此不願再當我們的會員。」同年底就要退休的艾倫以悲壯的語氣作結:「少了一些訂戶我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沒有把當今地理學上最大的新聞呈現出來,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新聞大舞台》月刊也多次報導全球暖化議題,但編者從未有這層顧慮,萬一如法發此慷慨豪語,大概只會讓讀者覺得「你想太多了」。

為什麼艾倫就沒有想太多?因為即使聯合國著手對付人為全球暖化問題至今已約20年、旨在明確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已在2005年生效、近兩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正密集討論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到期後的接續措施,但堅決否認人類造成地球快速暖化的勢力一直都很活躍,以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名的美國為最;這股聲音多年來有效延遲或阻擋了因應氣候變遷的工作。所以,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月2日公布最新的報告摘要,將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由它五年多前所稱的「可能」(likely,意指66%至90%的可能性)提升至「非常可能」(very likely,指90%以上),自然成為世界許多大報的頭條新聞。

IPCC主席帕卓里(Rajendra Pachauri)說他希望這份報告能夠棒喝各國政府和人民採取更嚴肅的行動;但也有人認為,本身就是爭議中心的IPCC再一次與反對者攤牌,難以撼動後者的想法。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是少數對人為全球暖化持疑的嚴肅主流媒體之一。它在2月5日的社論中疾呼:「當心所謂全球暖化在科學上已告定案的說法。」它主張「IPCC報告應被理解為對暖化辯論的再一項貢獻,而不是足以合理化激進政策改變的決定性裁決。」這幾句話卻也從反面印證了這份報告的重要性。精確來說,2月初公布的只是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之中「第一工作組」報告的《給政策制定者的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