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4

1972年,任教 mit的丹尼斯‧米道斯率領一個 16人的團隊,根據系統動態理論建立一個名為 world 3的模型,兩年研究之後提出了一個震驚地球人的結論,人類恣意追求成長,到了 21世紀的某一個時刻,將會無法承擔資源的匱乏或廢物排放,導致成長停頓,這就是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的《成長的極限》,它引領人們關注全球生態環境中「超越限度」( overshoot)的現象,質疑「追求成長,成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三十年後,這個世界並沒有毀滅,進步與成長還在繼續,但人類生態足跡已經擴大到無法永續存在的程度,這又反過來迫使生態足跡縮小,人類要「向前走」,似乎也只有繼續追求人口與經濟成長一途,《成長的極限:三十年最新增訂版》針對此提出「永續發展革命」,這世界上存在著多層次的極限,多數極限可以超越,「只有非常少數的極限,如與臭氧層或地球氣候有關的極限,才真正屬於全球性的極限」。

2007年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更上一層,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放光芒,《不願面對的真相》圖文並茂版接續問世,紀錄片和書共同為「暖化」定了調,它引用《科學》雜誌主編的話「這個議題所凝聚的共識之強烈,在科學史上難得一見」,彷彿所有質疑暖化的專家都別有用心,不懷好意,「暖化」的起因有待科學家釐清,它也不必為所有的天災背黑鍋,但地球是一個複雜系統,長時間的氣候根本無法預測,科學亦有其不確定性,要給出最後的答案並不容易,不過關於「停止破壞地球環境」這一點,高爾贏得全面的勝利,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全面反省生活方式,這變成一種意識型態 ─「愛地球」,在這樣的意識型態下,《是你,製造了天氣 ─全球暖化危機》引領讀者了解全球暖化,「你」有責任挺身而出,高師大環境教育所所長葉欣誠也寫了一本以京都議定書為本的綠色生活行動指南《地球暖化,怎麼辦?》。而種種以「樂活」、「綠活」為名的書其實也可以看做是「暖化危機」之下的產物,新興的生活信仰。

未來學家如今也把氣候變遷列為觀察重點了,詹姆斯‧坎頓的《超限未來十大趨勢》其中一章就是「未來的氣候變遷」,我們一直視氣候為理所當然,它理當帶來陽光或雨水、雪或雲,偶爾還引發些災難,但在未來可能的氣候變遷中,全球暖化對商業貿易、社會及安全維護都將造成根本威脅,不但範圍擴及全球,「並有壓倒其他所有趨勢的潛力」,換句話說,沒事的時候就沒事,有事的時候,「明天過後」就不再只是虛構的情節了,這就是氣候。

雜誌更不可能忽視全球暖化議題,《科學人》做過「全球暖化有救了!?」、「融化中的北極」專題, time有「全球暖化生存指南: 31件我們能做的事」,《天下雜誌》的「全球暖化臺灣發燒」,報導「臺灣不願面對的真相」;《商業周刊》的「全球暖化燒掉你的錢」報導,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 gdp損失,將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等等。臺東在今年 3月颳起破百年紀錄的攝氏 37.4度的焚風;沒有颱風,高雄卻莫名出現十級瞬間強風,還有「梅開二度」的桃花、不冬眠的北極熊..,如果暖化已經把地球搞得天翻地覆,某個意義上,暖化也主宰了我們的人生。

七○年代科學家認為冰河期即將來臨,二十年後正好相反,全球陷入暖化危機,不過才二十年,為什麼有兩種剛好相反的結論呢?真相到底是什麼?全球暖化是理論,或者事實?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對全球暖化知道多少?